《香菱学诗》 教案
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,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,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、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。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!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香菱学诗》 教案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《香菱学诗》 教案1教学目标:
牐1.通过学习本文,初步了解《红楼梦》的艺术成就,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。
牐2.讨论分析人物形象,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。进一步明确鉴赏人物的方法。
牐3.学习香菱苦志学诗的勤奋与坚韧的精神。
教学重点:
分析人物形象,明确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。
教学难点:
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
教法学法设计:这是一篇自读课文,内容浅近,人物形象鲜明,因此本文以自学为主,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,通过课堂合作交流来分析人物鲜明的个性,欣赏作品塑造人物的高超的方法。进一步明确鉴赏人物的方法。
教学时数:
一课时
自学指要:
1、收集有关曹雪芹资料。了解《红楼梦》梗概。
2、阅读《红楼梦》中有关香菱的章回,全面了解香菱的身世遭遇。
3、观看录像《香菱学诗》
3、认真阅读《香菱学诗》,理清情节,把握主题。
4、分析人物形象,写阅读笔记。
教学步骤:
一、考一考,导入课文
1、被誉为我国“古代小说顶峰之作”的一部小说是
2、请说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,并说出一个与之相关的情节。
人物:
情节:
3、(出示香菱图片)还记得她是谁吗?昨天我们看的是录像,是视觉的艺术,今天我们来欣赏文字的艺术。
二、理一理,故事情节
问:概述香菱学诗的过程。
拜师——读诗——论诗——写诗学生说出其他答案,只要合理即予肯定。
三、赏一赏,人物形象
理清了小说的情节,我们说人物。人物是小说的重点,是作者传达心声的必需,关注人物,我们就会与作者贴得更近。今天这节课,就是一节文学欣赏课,要赏的便是这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。
1、请拿出你的阅读笔记,说说你眼中的香菱。
学生交流:香菱聪明、悟性好,好学,刻苦钻研,锲而不舍,执着、可爱等等(此处把学生说的板书于黑板上,说得合理即鼓励)。
2、在学生分析人物的同时,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明晰: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?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?
3、议一议,问题探究(小组讨论)
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?(香菱的刻苦、黛玉的指导、大观园的环境)
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,你有何所获?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语文学习呢?
4、这样一个精华灵秀,可爱可敬的女子,在第五回“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”却看到暗示她的一生的判词是“根并荷花一茎香,平生遭际实堪伤。自从两地生孤木,致使香魂返故乡。”香菱其实是《红楼梦》中出场最早的一个悲剧人物。判词中说其“平生遭际实堪伤”。你能说说香菱的“平生遭际”吗?
5、请你总结一下,你在分析人物形象是用了什么方法?
四、小结:
《红楼梦》是一部奇书,毛泽东称之为中国“第五大发明”,当代作家王蒙说:“《红楼梦》帮助你体验人生。读一部《红楼梦》,等于活了一次,至少是活了二十年。”何不读读《红楼梦》丰富我们的人生,延长我们的“寿命”?
五、布置作业
1.读过《红楼梦》的人都说,林黛玉是羸弱多病、多愁善感、孤傲尖刻的。书中也说她“孤高自许、目下无尘”,可我们的课文中并没见到这样的黛玉,你觉得文中的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?请按照课堂上的分析方法,写一篇《香菱学诗中黛玉性格分析》于作文练习本上。
2、《红楼梦》中人物众多,各个栩栩如生。学习这篇课文后,希望大家有兴趣,也能钻进去,瞧瞧更精彩的内容。
《香菱学诗》 教案2一、忆一忆:
1、在《红楼梦》里,大观园成立了一个诗社,诗社是谁倡议成立的?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成立的?诗社的名字叫什么?他们第一次诗赛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举行的?诗赛的题目是什么?谁取得了第一名?
2、大观园成立的这个诗社有几名成员,分别是谁?
参考答案:
1、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(37回)
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(38回)
2、海棠社成员名单:
稻香老农(李纨)、蕉下客(探春)、潇湘妃子(黛玉)、蘅芜君(宝钗)、怡红公子(宝玉)、菱洲(迎春)、藕榭(惜春) [7人]
二、说一说:
1、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?
2、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?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,又悟得了哪一点?
3、听了香菱的感悟后,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?
4、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?
三、品一品:“香、黛论诗”
1、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?
“讲究讨论,方能长进。”(黛玉名言)
2、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?
“诗的好处,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,想去却是逼真的。有似乎无理的,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。”(香菱名言)
3、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?
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。”
“日落江湖白,潮来天地青。”
“渡头余落日,墟里上孤烟。”
四、议一议:
1、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。你认为好不好,为什么?
2、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。大家认为怎么样,为什么?
3、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,完成下列各题。
《吟月》之三阅读题
1、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,他名(),字( ),号( ),又号( )、( )。
2、据说《红楼梦》“批阅十载,_____”,其开头有一首诗:“满纸荒唐言,一把辛酸泪。_______,_______。”
3、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?尾联用了什么手法?
4、《红楼梦》里当时在场看到这首诗的人都说这首诗“不但好,而且新巧有意趣”,你认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?
参考答案
新巧:除首联外,句句都似非写月,但句句与月有关。用词典雅含蓄。对仗工整。
有意趣:立意新颖别致,言浅意深,精妙。 情景交融。诗意曲折,连绵深远,紧扣咏月诗题。
最大的特点:切合自己的身世,借月咏怀,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感情(才华虽难埋没,但一生孤苦、幽怨、寂寞、可悲可叹!)。
五、思一思:
曹雪芹为什么 ……此处隐藏8372个字……的”,使香菱深受启发。循此继进,黛玉又指出“立意”是诗的头等大事,“若意趣真了,连词句不用修饰,自是好的”;同时告诫香菱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,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,安排了读的顺序。在这次谈话的末尾,黛玉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,要求她见画有红圈的就读,“有一首念一首”。第二次是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进行的,黛玉称之为“讲究讨论”,实际上是要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。香菱果真不负所望,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,说到“墟里上孤烟”这一句,还联系自己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,把诗境都说活了。而黛玉也不愧为“老师”,又把陶诗“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”翻出来给香菱看,启发她认识了脱化前人诗句的道理。
其次是指导练习写诗:
香菱练习写诗也是在黛玉指导下进行的,包括命题限韵、评论习作、指点门径三事;宝钗也参与了指导。
学生讨论: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?请举例说明。
[明确]:
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,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,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,又由此谈及“立意”的重要性,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,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。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,给她开列了书目,按照当时人们“诗必盛唐”的主张,将王维、杜甫、李白三位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,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。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,黛玉又跟她“讲究讨论”,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,真可谓循循善诱。
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,例如命题后,又指定了韵部,这看起来严了一点,但属“十四寒”的字相当多,不限字,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。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,她的批评很严厉,却又鼓励香菱“另作”,而如何“另作”,她一句也不说。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,引而不发,对“苦志学诗”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。
可以说,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林黛玉在《红楼梦》中,多愁善感,瘦弱多病,孤傲尖刻,但本文中的林黛玉的表现不能不让我们另眼相看,这是为什么?文章表现出林黛玉怎样的性格特征?
[探究]林黛玉为什么会热情地指导香菱写诗?
(1)对香菱的悲惨身世很同情。
(2)想到自己的身世与香菱有同病相怜之感。
(3)为香菱锲而不舍的执着所感动。
(4)对香菱有好感。
总结:她热情指导香菱,不厌其烦,不顾劳累,显现出光风霁月般的胸襟。从她给香菱开出的书目来看,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呀!
她热情坦率,自信主动,才华横溢,积累深厚,循循善诱。
第二板块
学习讨论:香菱学诗的部分
A、香菱学诗部分主要写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?
拜师请教→赏析诗歌→苦心创作
B、本文在红楼梦中的回目名称是慕雅女雅聚苦吟诗,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香菱的苦吟?
香菱的诗一共写了三稿。第一稿是在“茶饭无心,坐卧不定”的情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。宝钗先看,说“这个不好,不是这个作法”;黛玉则认为“意思却有,只是措词不雅”,指示她“丢开”这首,“放开胆子”另作一首。香菱得了这个指示,“连房也不入,只在池边树下,或坐在山石上出神,或蹲在地下抠土”,“皱一回眉”,又“含笑一回”,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;可这样写出来的第二稿依旧不行,黛玉说“过于穿凿,还得另作”,宝钗则认为它离了题,不是写“月”,而是写“月色”了。尽管又一次失败,香菱毫不气馁,便独自走到阶前竹下去构思她的第三稿。她“挖心搜胆”,绝无旁骛。以致将探春说的“你闲闲罢”听成“十五删的‘闲’字”,反过来说探春“错了韵了”。这一天,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,到晚间还是对灯出神,三更上床,到五更才胧睡去。最后,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做成了,而且笑道:“可是有了,难道这一首还不好?”待到宝钗将她唤醒,她立即将诗抄写下来──这就是她的第三稿,后来博得了众姐妹的一致称赞:“不但好,而且新巧有意趣”。
这“苦吟”二字正是全篇主旨,梦中成诗是“苦吟”的最鲜明的体现。
C、从香菱的苦吟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?
锲而不舍的执着,勤奋好学的钻研,天生优越的资质。
D、探究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。
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,决非偶然。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“苦志学诗,精血诚聚”,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,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。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。但除此而外,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。其一,香菱有良好的资质,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,却能忙中“偷空儿”读几首诗,这证明她决非一个“俗人”;入园后听黛玉讲诗,她的反应极快,例如黛玉谈到“有了奇句,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”,她立即悟出“格调规矩竟是末事,只要词句新奇为上”,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。其二,有好的引路人,无论黛玉还是宝钗,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,三言两语点出要害,使香菱知所取舍,逐步领悟诗中三昧。其三,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,跟园外黑暗、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,香菱来到这里,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,特别是宝玉、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,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。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,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。正如宝玉所说,“这正是‘地灵人杰’,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”。
E、文章中的侧面描写。香菱苦志学诗,宝钗因和她同住芜苑,所见最多,感受也最深切,她说的“这个人定要疯了”“可真是诗魔了”“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”等语,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。此外,宝玉说的“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,谁知到底有今日”,也可以看做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。
第三板块延伸拓展:
下面是香菱试作的第三稿(即“梦中所得”那一首),仔细品味一番,说说跟前两稿相比,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。
精华欲掩料应难,影自娟娟魄自寒。
一片砧敲千里白,半轮鸡唱五更残。
绿蓑江上秋闻笛,红袖楼头夜倚栏。
博得嫦娥应自问,何缘不使永团圆?
教师点拨:诗的主旨是写离别之情。首联写月光及月的形体;颔联写月下之景;颈联写思念亲友之情,表达了作者的孤单感觉;尾联归结全诗主旨。
学生讨论以后明确:
第一稿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,可供观赏,意思浅显,无余味可寻,“诗人助兴”二句确如黛玉所说,措词不雅。第二稿语言近乎诗,虽用了铺陈手法,但说来说去,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,黛玉批评它“过于穿凿”,可谓一语破的。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,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,读起来难免使人感到淡而寡味。第三稿则不然,它句句写月,又句句写离别,最后更在嫦娥的“自问”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──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。有了这种感情,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,于是望月而生“魄自寒”之念,再看月下之最──“砧敲”“鸡唱”“闻笛”“倚栏”,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,的确是耐人寻味。众姐妹说这首诗“新巧有意趣”,决非溢美之词。
文档为doc格式